澳门太阳城

其他学术活动

山海丝绸路——历史系师生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参观交流

时间:2021年08月04日

浏览:

山海丝绸路

——历史系师生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参观交流


2021726日,历史系2019级拔尖班和2020级强基班共32位同学在靳小龙、吴海兰、林昌丈、王炳文和赖国栋五位老师的组织下,抵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银川展开调查。当天下午,历史系师生一行参观了位于宁夏大学怀远校区的西夏学研究院,并参加“丝绸之路与中古史研究工作坊”。

在西夏学研究院张笑峰老师的引领下,历史系师生一行参观了西夏学研究院与丝路宁夏文创研发中心。张笑峰老师一一介绍了该研究院二楼有关西夏文化的图片。在文创研发中心,于光建老师展示了许多颇具创意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巧妙地将丝路上的西夏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艺术价值、实用功能、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相碰撞,颇具美感与设计感。同学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赞不绝口。


2DB7F

张笑峰老师(右一)在介绍西夏历史

于光建老师在介绍文创产品


接着,历史系师生一行前往西夏学研究院二楼会议室,参加“丝绸之路与中古史研究工作坊”。研讨会上半场由张笑峰老师主持。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教授首先致欢迎词。杜院长回顾了宁夏大学与厦门大学两校合作的历史,并介绍了西夏研究院的总体情况及未来规划。杜院长谈到,西夏学研究院在基础研究(如建数据库)和服务国家(如服务宁夏旅游产业、推广西夏文化遗产)两个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杜院长还提示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可能努力的方向。“宁夏吹来了海上风”,杜院长期盼加强两校校际、院系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39FE9


14C581

杜建录院长在致欢迎词



随后,西夏学研究院的佟建荣、李新贵、潘洁、马旭俊四位老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佟建荣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西夏的人名》。她介绍了部分翻译成汉文且常用作西夏人名的西夏文字本来的含义。如汉文中含“屈”的党项人名非常多,通过和西夏官方与社会文献的对比,“屈”意为“狗”。汉文中含“讹”的党项人名也十分常见,如西夏毅宗舅舅没藏讹庞、米脂守将没藏讹遇等。“讹”在西夏文中意为“猪”。西夏文“嵬”字由于出现频率高且很少见于西夏之外的其他族群,所以,学界有时将其作为判断某人是否是西夏人的或西夏后裔的依据。它在汉语中是“蛙”的音译,与“荣”对译。佟老师指出,西夏语和汉语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汉字在西夏文里有多音/字。佟老师的介绍为我们打开了破译西夏文的窗口。有趣的是,取贱名是中原文化和西夏文化的共通之处。

13125

佟建荣老师在报告


李新贵老师探究了《<万里海防图>摹绘与清顺治朝江海防御》。李老师围绕“浙图构图与江海防御方案”“江海防御探索与方案选择”“江海防御探索的因素”等问题展开讨论。他不仅关注到江海防御中时空的变迁,还从“闽寇”与福建沿海地域社会变迁的角度,补充了清顺治年间的江海防御的背景。李老师指出,浙图的《万里海防图》摹绘时间在顺治十二年七月至九月。李老师还告诉大家,要照顾整体,才能更好理解图像资料的局部史料信息。

10A4C

李新贵老师在报告



潘洁老师以《黑水城文献中的“租役草”》为题,介绍了西夏的税赋制度。“租役草”被记载在官方法典和社会文书中,是西夏农户所要承担的基本赋役制度。其中,租为地租,是土地税中交纳粮食的那部分。西夏京畿地区七个郡县视土地优劣分五等交租,充分考虑了各个地区在自然资源上的差异。税是税草,是土地税中交纳草束的那部分,用于饲养官畜、兴修渠道、粮窖铺设。役为夫役,每年春季征调,时间从五天至四十日不等。潘老师还将租役草与租佣调相比较,指出西夏的制度深受中原王朝的制度的影响,但又有所革新。

162D6

潘洁老师在报告


马旭俊老师作了题为《王韶边疆治理实践与北宋中后期西北拓边》的报告。马老师从王韶《平戎策》提出的战略目标出发,阐明了自己的问题——王韶的经边目标是否实现?王韶经边的措施有何作用?王韶等如何一步步达到“制服河湟”的?马老师阐述了自己思路的整理与设想,指出北宋拓边不是一个单线的过程,而是多重要素合力的结果。北宋西北拓边也存在着重大的危机,北宋恢复河湟郡县后迅速走向瓦解有其内在的原因。马老师进一步谈到,唃厮啰的兴起与贸易有关;唃厮啰的衰落与王韶的做法有关。

10D70

马旭俊老师在报告


研讨会的下半场由林昌丈老师主持。靳小龙老师介绍了厦大历史系的总体状况。接着,历史系教师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相关专题报告。

林昌丈老师作了题为《“德政”碑的产生和意义——以东汉三国时期的益部为中心》的分享。林老师以东汉时期的“德政”碑为例,介绍了常见的立碑地包括交通要道、任官地和祠庙,立碑人如现任属吏、故吏,以及他们各自的目的。林老师认为,“德政”碑不仅是褒扬碑主的德政,而且也是地方掾史群体自我立名的表现方式。立碑,不仅是君臣之义的表现,还是掾史群体“功劳”和声名的叙说。“德政”碑显现的碑主和立碑者的双赢策略,和汉代地方长官——掾史群体的合作共治的行政运作模式,恰恰是符合的。“德政”碑文虽然流于一种模式化的叙事,但倘若能结合具体的地方社会进一步探讨,应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掾史群体的社会行为。

1552F

林昌丈老师在报告


赖国栋老师解析了新帝国史的流变及其意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帝国史兴起。新帝国史意味着用批判的视角看帝国,承认“底层”或被殖民文化的重要性与能动性。新帝国史关注性别、权力话语、身份认同、交流网络、环境等议题,不再单单从经济、军事的角度解释帝国。新帝国史在丰富学术的同时,为反思“遗产”概念提供了范例。


吴海兰老师讨论了隋唐时期域外史的书写问题。她首先对“域外”加以界定,并对学界使用的“绝域”“化外”等概念作出辨析。吴老师指出,隋唐时期世俗史学对域外的书写,以唐初官修特色最为明显的《隋书》《晋书》为代表,有意识地建构起一个与地理方位结合的四夷体系这不仅符合大一统天下秩序的重建,也深受唐初儒学观念复兴的影响。佛教史籍关于域外的书写,受高僧佛教观念的影响,迥异于世俗史学。


靳小龙老师研究了唐代两税法时期的“税外科配”与地方治理。两税法时期,唐代建立起中国古代第一个“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国家严禁两税之外加税。然而,直至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别率”“科配”仍屡禁不止。靳老师指出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财政体制存在明显缺陷,即中央在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留州额与留使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以致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从而引起普遍性的税外科配。对两税外的“科配”,唐中央除了一再重申有关禁令,极少从财力上给予地方政府实际资助,因而治理鲜有成效,并且影响到了后世。


王炳文老师探讨了安史之乱期间朔方军在唐朝借兵回纥政治决策中所产生的作用。唐肃宗北上朔方即位后,在灵武事实上只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但其间发生的诸种事件不容忽视,这其实与至德元载(756年)秋整个关内道北部的特殊形势密切相关。当时阿史那从礼从燕军统治下的长安率部叛逃北上,六胡州的粟特胡人群起响应,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河套平原西北的经略军,都存在胡人的普遍暴动,直接危及到朔方军、特别是三受降城一线的军事安全。在代北战场局势日渐明朗的情况下,朔方军自身的安全成为重要考虑,而这又与回纥汗国扼制突厥旧部的需求相符合,成为促成借兵回纥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透过这场学术盛宴,同学们管中窥豹,了解到西夏的灿烂文化,进一步摸索到丝绸之路和中古史的其他关键面相。这些思想的星火留在日志中,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将引导我们的史学训练。


专题报告结束之后,于光建老师带领历史系师生参观了西夏学研究院的学术成果展厅。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西夏学研究院在教学、科研、软件开发和文创研发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28073C

于老师在介绍展厅门口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文)


36BE9

同学们在西夏学研究院的学术成果展厅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西夏历史与文献”“西夏与黑水城文献”“数字西夏”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历史系师生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就学术交流、研学互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1C55


工作坊参与师生合影



[专题报告内容未经演讲人审定,请勿引用。]



撰文 | 江韵琳 潘旖旎

图片 | 靳小龙 王炳文 江韵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