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太阳城

澳门太阳城

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23年03月27日

浏览:

成立时间:2011年(厦大办纪要[2011]1号)(厦大人[201119号)


中心主任:杨国桢教授

简介:196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5年晋升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全国第三批博士生导师,1987-2006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十届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先后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讲学,受聘台湾中央大学、政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985工程海洋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史学月刊》《海交史研究》顾问,《中国高等院校学术文摘-历史卷》编委。2013年,受聘国家海洋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2017年,获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2019年,受聘中国历史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心执行主任:陈博翼副教授

简介: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政策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CSSCI集刊)副主编、《纵横》(Crossroads)书评编辑、《清史研究国际通讯》特邀编辑、《北大史学》(CSSCI集刊)编委以及国内外多种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人。先后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访学交流奖助。研究兴趣和专长为东南亚史、海洋与边疆史、中外交通史、社会经济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子课题等项目,在European Review欧洲评论)、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东南亚研究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国际亚洲研究学刊)、《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书评和译校12篇,专著和编著校勘8种,代表作有《限隔山海:1617世纪南海东北隅海陆秩序》(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明代南直隶海防研究》、Beyond the Land and Sea: Diasporic South Fujianese in Hội An, Batavia, and Manila, 1550-1850陆海无疆:会安、巴达维亚和马尼拉的闽南离散族群(1550-1850)。


中心简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是海洋大国,实施海洋战略是一项必然的选择,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本中心是一个海洋人文学科的研究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掘海洋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海洋文明论述,开展学术研究与国际海洋文明对话,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中心主要任务为复原中国传统海洋文明、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与海洋秩序建设方面的话语权。中心在杨国桢教授的领导下,2011年中心主办的“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高端论坛”暨“明清海洋政策与东亚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启动了《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等一批重大项目研究。全国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张椿年、刘楠来、陈高华、刘庆柱、郭松义同志均对本中心的成立和发展予以高度肯定并寄予厚望。2019年召开的“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美洲、亚洲、澳洲9个国家和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含港澳台地区)的近200名学者莅临研讨。本次规模和层次空前的海洋史研究大会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呼吁建立中国海洋人文社会学科,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实力。新时代下,释放历史积累的能量,继承弘扬中华海洋文明,挖掘中国海洋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是中国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


重点研究领域:

海洋发展理论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海洋发展空间理论、海权理论、区域研究理论、全球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建设海洋文明和海洋战略发展必须的理论体系,为海洋发展和维护海洋权益、“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海洋历史文化研究:开展以中华海洋文明史为核心的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如中华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的交融与互动,中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的历史根据,中华海洋文明在亚洲海洋、全球海洋的地位作用,海洋权益维护问题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一)出版专著

1.《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00万字。

第一卷 杨国桢:《海洋文明论与海洋中国》

第二卷 周志明:《16-18世纪的中国历史海图》

第三卷 余丰:《厦门湾的崛起》

第四卷 王昌:《郑成功与东亚海权竞逐》

第五卷 涂丹:《香药贸易与明清中国社会》

第六卷 史伟:《清代郊商与海洋文化》

第七卷 李冰:《明清海洋灾害与社会应对》

第八卷 张雅娟:《清代嘉庆年间的海盗与水师》

第九卷 陈思:《台湾传统海洋文化与大陆》

第十卷 王潞:《清前期的岛民管理》


2.《中国海洋空间丛书》4册(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80万字。

1)杨国桢、章广、刘璐璐:《中国海洋空间简史》

2)杨国桢、王小东、朱勤滨:《中国海洋资源空间》

3)杨国桢、徐鑫、徐慕君:《中国海洋权益空间》

4)杨国桢、陈辰立、李广超:《中国海洋战略空间》


3.《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25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675万字。

1)杨国桢:《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与历史文化》

2)杨国桢、孙谦、郑弘甫:《海天寥廓——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

3)杨国桢:《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

4)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经济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

5)安焕然:《小国崛起一一满剌加与明朝贡体制》

6)陈博翼:《限隔山海一一16-17世纪南海东北隅海陆秩序》

7)刘潞潞:《明季海氛一一何乔远的海洋关怀与忧虑》

8)李德元:《筚路蓝缕一一中国海内移民与海岛开发》

9)孙谦:《海风轻吹一一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

10)刘淼、刘一侃:《海势东迁一一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

11)连心豪:《水客走水一一沿海地区的走私与反走私》

12)崔来廷:《海国孤生一一明代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

13)黄顺力:《海洋迷思一一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

14)于运全:《海洋天灾一一中国历史时期的海洋灾害与沿海社会经济》

15)王荣国:《海洋神灵一一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

16)杨强:《北洋之利一一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

17)欧阳宗书:《海上人家一一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

18)刘正刚:《东渡西进一一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

19)张彩霞:《海上山东一一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20)蓝达居:《喧闹的港市一一闽东南港市兴衰与海洋人文》

21)吕淑梅:《陆岛网络一一台湾海港的兴起》

22)张晓宁:《天子南库一一清前期广州制度下的中西贸易》

23)林德荣:《西洋航路移民一一明清闽粤移民荷属东印度与海峡殖民地的研究》

24)曾玲:《越洋再建家园一一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

25)曾少聪:《东洋航路移民一一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


4. 杨国桢:《闽在海中》(福建与海洋丛书第一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5. 杨国桢:《해양문명론과 해양중국》(海洋文明论与海洋中国)(首尔:昭明出版社,2019)。


(二)专家学术交流

先后曾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学术交流座谈:

1.吉浦罗(François Gipouloux)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主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研究员,曾任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副参赞、外交部顾问,并主持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国家研究署(ANR)和欧盟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2017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动态、1319世纪欧洲和亚洲经济与商业的比较研究。

2.蔡志祥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政府博物馆专家顾问。曾任香港历史档案署助理档案主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及华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华人社会的节日与民间宗教、近代中国的家庭与宗族、中国商业史及华南及东南亚华人社会。

3.刘序枫教授,日本国立九州大学东洋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研究员、海洋史研究专题研究员、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研究领域为中国海洋发展史、明清海洋史、中日关系史、东亚海域国际交流史。近年来主要从事东亚海域海难史研究。

4.松浦章(Matsuura Akira)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东亚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当代日本史学界研究东亚海洋史的领军人物。专长研究为明清史、中国近代史、海洋史、中日关系史。

5.丹尼斯·弗林(Dennis O. Flynn)教授,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加州太平洋大学经济学系亚历山大·赫龙(Alexander R. Heron)杰出教授、太平洋世界史研究所所长,曾为富布赖特-海斯(Fulbright-Hays)学者、德国弗莱堡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研究专长为经济理论、货币经济学和全球史,是太平洋史和全球白银史研究的开拓者。


(三)前沿讲座系列、工作坊

组织同时面向学界和公众的系列讲座和工作坊,即“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0-2021年)“从东北亚、内亚到大陆东南亚”“从印度洋、海岛东南亚到列岛”和青年学者工作坊“南亚·中亚·西亚”(202011月),共计33场,获得较大的界内和社会反响。


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从东北亚、内亚到大陆东南亚

1. 丁晨楠:谚文史料与东亚史、朝鲜史研究(622日)

2. 包呼和木其尔:北元至清代蒙古贵族“财产”分配的演变(6月29日)

3. 邱源媛:八旗制度与十七世纪以来的华北地方社会(76日)

4. 贾建飞:从因俗到趋同:清代回疆刑案司法中的地方法律及其变迁(713日)

5. 石颖:边界观念与形态的明清之变:一个川黔交界的例子(720日)

6. 胡箫白:朝贡路与游方僧:明代西北边地的宗教地景(727日)

7. 王令齐:神庙与布施:缅甸泰米尔与孟加拉移民的记忆与空间重建(810日)

8. 李宇晴:神话与仪式:泰国神话在日常节日仪式中的体现(817日)

9. 韩周敬:越南西原嘉莱人的古国:水舍与火舍(824日)


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从印度洋、海岛东南亚到列岛

1. 曹寅:“撕毁国父画像,以示决裂”:中国海员战时工作队与1942年加尔各答华人暴乱(1942-1945)(1117日)

2. 谢侃侃:战前印尼与马来亚共产主义运动比较研究(1124日)

3. 朱庆:二战前新加坡的中华商会、西商会及印度商会比较研究(121日)

4. 宋燕鹏:神缘、地缘与血缘的交织:马来西亚西海岸华人移民社会的形塑途径(128日)

5. 刘志强:法国远东学院占婆研究专家蒲达玛(Po Dharma)其人、其事、其著(1215日)

6. 李颖:图像与秩序:吴哥艺术中的神王理念及其表达(1222日)

7. 叶少飞:1617世纪越南日本古文书中的”“国王与东亚世界秩序(1229日)

8. 黄霄龙:宗教起义的前奏曲:日本北陆1416世纪的地方势力全景(15日)

9. 吴杰伟: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向延伸研究(112日)


“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青年学者工作坊:南亚·中亚·西亚

1. 陈博翼(厦门大学):菲利浦·布亚与印度洋世界体系(引言)

2. 曲洋(哈佛大学):“如蜂饮蜜”:印度古典文学中的动物与修辞(任超 评议)

3. 任超(密歇根大学):南亚近现代史研究议题及取向简述(曲洋 评议)

4. 冯立冰(云南大学):冷战期间福特基金会对印度农业发展的援助(孔令伟 评议)

5. 孔令伟(哥伦比亚大学):恒河溯源:清朝情报网与首次喜马拉雅测绘(曹寅 评议)

6. 蔡伟杰(深圳大学):洋泾滨语与清代晋商的跨区与跨国贸易(文欣 评议)

7. 文欣(普林斯顿大学):敦煌文书与丝绸之路(蔡伟杰 评议)

8. 昝涛(北京大学):奥斯曼帝国与中亚关系的几个片断(施越 评议)

9. 施越(北京大学):沙俄的草原边疆难题:以沙俄对小玉兹的政策为例(昝涛 评议)

10. 何彦霄(芝加哥大学):一位叙利亚国王在中亚:公元前206年一段隐蔽的全球史(袁剑评议)

11. 袁剑(中央民族大学):如何在中国语境中理解中亚——《重新发现中亚》一书编纂由起与内容(何彦霄 评议)

12. 曲天夫(厦门大学):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典”(刘昌玉 评议)

13. 刘昌玉(浙江师范大学):乌尔第三王朝:百年王朝的百年研究(曲天夫 评议)

14. 温爽(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美国阿拉伯问题研究历史与现状(张湛 评议)

15. 张湛(牛津大学):语文学的未来与未来的语文学(温爽 评议)


友情链接